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络文明

感知日照丨儿童电话手表,该恢复“出厂设置”了

来源: 山海微评 发布时间:2024-07-02 10:17:13

近日,“2299元儿童手表绑架家长了吗?”这一话题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

原来,杭州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要求父母购买某品牌最新款Z10电话手表作为暑期礼物,理由是学生圈里存在“鄙视链”,佩戴档次跟不上会影响社交。家长感觉是被“绑架”了,买的话“功能越多不是越分散孩子注意力嘛”;不买的话,“又被说是剥夺孩子社交圈,真的太难了”。

近年来,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兴起,儿童电话手表因其具有GPS定位、视频通话、紧急呼叫等功能,几乎成了孩子们出行的标配。有关数据显示,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智能手表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儿童电话手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,发展轨迹从“满足家长”转为“取悦孩子”,加入了乘坐公交、运动PK、碰一碰加好友、听音乐、听小说等功能,价格也是从最初的几百元涨至几千元。

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,自然功能越多越开心。但是,真正能够借助这一“神器”提升自我的凤毛麟角,沉迷其中的却不在少数。其实这也好理解,未成年群体本身心智尚未健全,自制力和自律性也较弱,智能手表功能太多,容易导致孩子沉迷其中。并且,孩子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看手表和回信息上,容易影响正常作息和学习。除此之外,手表也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,暗藏诱导消费、泄露隐私的风险,“省心神器”极易成为偷窥孩子的“跟踪器”。

对于家长来说,原本试图用儿童手表替代手机,让孩子不必分心,结果却因其增加了不少“烦恼”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。儿童手表正在越来越紧密地楔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,成为其亲密的“玩伴”,暗藏不少风险隐患。因此,电话手表必须接受更严密的审视和打量,不能再像现在这样野蛮生长了。要想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健康、安全的成长环境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

针对当前乱象丛生的电话手表市场,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专项行动,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等设备的信息内容监管。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,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、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,或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安装渠道和方法。接下来,仍然需要全方位、多角度织紧织密保护网,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,明确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、内容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要求,加强对厂商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存在不良诱导消费行为,让孩子在清朗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

新华社发 徐骏作

儿童电话手表的生产企业和商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加强行业自律,确保产品质量合格、符合标准,并减少不必要的“功能堆砌”。今年3月实施的《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》也提出,儿童手表制造者需要考虑的因素,包括在监护人控制应用程序上设置足够的功能,以确保监护人能够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特定操作进行适当控制。商家们也需谨记,赚孩子的钱,不能昧着良心,不能老想着如何“促消费”、把孩子们当韭菜“割”。大浪淘沙,谁都不傻,诚信经营才能走得更远。
此外,家校应加强联动,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。学校可以通过班会、辩论等载体,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电话手表的功能和娱乐价值,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。家长们则要保持理性,不能被这些“花里胡哨”的功能给迷了眼,不必担心孩子没有手表就入不了圈,毕竟“有些圈,不融也罢”。此外,手表再贵,也代替不了陪伴和教育。家长要做好榜样,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,多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、户外活动、人际交往等,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更充实,内心变得更强大。

智能电话手表,作为一种电子产品,不是融入某个圈层的必需品,只是辅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工具。相信多方携手,用心用情为儿童打造合适优质的产品,营造健康友好的成长环境,回归安全实用的“最初设置”,孩子们成长路上的“好帮手”会越来越多、越用越好。(图片源自网络)